衣物是遮羞布,是身体的盔甲,是心灵的安慰。从出世时的襁褓,到临终时的寿衣,终其一生,人类都在衣物的陪同下过活。19世纪的一位法国作家从前做过这样的描绘:衣服,就像房子,内含悉数人类日子所需的物质要素,足以“反抗来自外部国际的损伤”。可是惋惜的是,衣物——人类软弱的血肉之躯的维护者,在许多时分,非但不能正行其责,反而成为凶恶的杀手、死神的爪牙。奇装异服当然杀伤力更强,无聊的常服也不遑多让:袜子、衬衫、短裙、长裙,就连看似舒畅的棉质睡袍,都是杀手阵营里的一员。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英国、北美,从那时起,时髦机器与其载体——服饰,就一步步改动了肉体的自然法则。对“高雅精美”的时髦男女来说,外在形象远比内在健康更重要:女士们脚踩高跟鞋,身穿有箍衬裙,内裹紧身胸衣,在路上跌跌撞撞;男士们头戴厚重的弁冕,汗如雨下,脖子被浆洗得硬邦邦的衣领勒得透不过气来,他们足下细长的高靴,搁到现在,估量没人受得了。最可怕的,仍是所谓的“贵妇时装”,这种强壮的交际机器、身份标志,足以令每一位与它“近身相搏”的人,不管是制衣者,仍是穿衣人,都饱尝摧残,身心俱疲。这些人是“奴隶”,是“受害者”,若将他们神化,还能够称其为“殉道者”。
半骷髅半时髦男女“逝世信徒”塑像;约1805-1810年;维尔康姆图书馆,伦敦
1827年,意大利浪漫主义诗人贾科莫·莱奥帕尔迪(Giacomo Leopardi)在著作《时髦与死神的对话》(Dialogue between Fashion and Death)中,将“时髦”拟人化,称为死神的姐妹。“时髦”骄傲地声称,她最爱玩逝世游戏,“被鞋子禁闭的踉跄世人,束身衣让他们透不过气,眼球兴起……我好意抚慰,企图让这些绅士免受苦楚,可是,他们爱我,宁受每日千般摧残,千般苦楚,就算因而荣耀牺牲,也要爱我。”
19世纪初,时髦苛虐的目标不分男女。可是到了1830年,性别差异在时髦界突显出来。对男性来说,黑色套装名列前茅,它既能体现衣物的功能性,一同也是西方国际民主、理性和技术进步的标志。相反,女人“自可是然地”成为愚笨、张狂、独断的时髦界受众。不管在家或是外出,时髦之锤都重重地冲击、阻止着女人的举动与健康。尽管现代女人的穿戴较曩昔更具有用性与舒适性,可是咱们不得不说,“时髦”二字,从未挣脱性别差异的紧箍咒。
《时髦的受害者:丧命服饰图鉴史》[英]艾莉森·马修斯·戴维 著 李婵 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08
时髦受害者的曩昔与现在
从1999年到2006年,日本摄影家都筑响一用镜头书写了这样一系列的故事:《穿衣穿到穷》。每张相片别离记载一位品牌拥护者的“港湾”——从满满一柜子的爱马仕(Hermès)到一屋子闪闪亮亮的日本朋克品牌Fotus——镜头里的人对特定品牌的痴迷,几乎到了病态的境地。相片的每一位主角,都是时髦受害者的绝佳诠释。在一间昏暗狭小的房间里,一位年青的女士展现了她的悉数藏品:衣服、鞋子、化装品、香水。它们都来自同一个美国品牌——安娜苏。相片中的女主角躺在镜头的最前方,周身波希米亚风——人工皮草、针织、蕾丝、精美的眼妆。
都筑响一《穿衣穿到穷》,2000年,卢森堡现代美术馆
在张狂的“血拼”后,她双目紧锁,筋疲力尽,像死了相同躺在一堆五颜六色的战利品中心。作为读者,咱们彻底能够从批评的视角看待这组相片,把它当刁难品牌忠诚粉丝的讥讽讥讽,可是对都筑响一来说,创造的起点不过“爱好”二字。他想知道,在日本,“品牌的忠诚粉丝终究怎么生计。”“这些人并不赋有,为了买衣服,他们租住在很小的房间里,节衣缩食。尽管买了一大堆,实践并没有好地方可去,衣服也没有用武之地”。
都筑响一的相片表达得客观慎重,他不期望引导读者对时髦顾客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负面心情,但他也说,与这些拼命购买服饰的“瘾君子”比较,其他物品爱好者,特别那些具有更多文明内在的物品的收集者们,往往不会遭到别人的小看。这些物品能够是书本,或是黑胶唱片,而我,还想在物品名录里加上一种特别的服饰——“古玩衣”。
都筑响一的著作发人深思,既催人考虑时髦受害者的实质,也使人意识到本身视界的局限性。在维多利亚年代,不管是做衣服的人,仍是穿衣服的人,都在张狂滋长的消费主义浪潮中饱尝摧残。在都筑响一的镜头下,顾客是仅有的受害人,而在约翰·坦尼尔的插画《穿衣镜中的鬼魂》里,主人翁(一位穿戴富丽的女人),在镜子里看到的,却是女成衣的逝世印象——她死在量身裁衣的作业中。这幅插画以实在事端为布景,一位名叫玛丽·安·沃克利(Mary Ann Walkley)的女成衣,年仅20岁,受雇于宫殿服装制衣商埃莉斯夫人(Madame Elise)。在接连作业二十六个半小时后,玛丽死于疲劳过度。那是1863年,其时玛丽的作业内容是为庆祝丹麦新王妃的到来,缝制庆典专用的礼衣。卡尔·马克思曾在其名著《资本论》(Capital)中提及玛丽·安·沃克利,称她的逝世为“一个习以为常的故事”,还在报纸上发稿,斥责此类悲惨剧的发生:“咱们白人奴隶,被苦役埋入坟墓,缄默沉静、苍白、死去。”
《惊慌的女士》,又称《穿衣镜中的鬼魂》,1863年,多伦多公共图书馆
这幅维多利亚年代的著作,正面打击了时髦职业的严酷,可是尔后,自20世纪90年代起,许多现代的营销团队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大地美化了“逝世”“消灭”和“伤口”。时髦职业的营销机制老辣油滑,它竭力缩小人们的视野,说,来!别揪着“时髦”不放,仍是看看社会学和心理学吧,这样就能知道罹难者们终究有些啥毛病了!所以,时装里的风险被深深地躲藏起来,人们不再惧怕它,更不会斥责它。一想到“时髦”二字,人们脑际里浮现出的,是一个个打擦边球的心理学名词:买太多的人是“购物狂”;奇装异服是“芳华期”的体现,活该被同龄人讪笑排挤;而貌美如花的“自恋狂”们,自视甚高,只需略微被网络、杂志和T台上又瘦又白的明星一挑逗,出问题是迟早的事儿。这便是咱们看到的时髦的面孔,它精心估计,营建魔性魅力,引诱每一个人。即便你对它的狭窄不以为然,却仍难逃其引诱。说到“时髦的受害者”这个词,首要蹦入咱们脑际的,总是非西方文明对人体的伤残行为,例如古代我国裹脚的行为、当今社会的整形术或是硅胶填充……可是,实在具有杀伤力的时髦魔爪,剧毒无比,却深藏不露,隐而不现。几个世纪以来,时髦对人类的损伤由外而内,不管制衣者或是穿衣人都难逃其害。土地、空气、水、人和动物,一切的悉数都成为时髦的牺牲品。
日益开展的工业化水平,以及不断精进的科学技术,关于服装职业来说喜忧参半。男人们,不管是化学家、工程师,仍是工业家,不断运用新技术开展服装职业,扩展生产和推行新型资料,将曩昔上流社会才干穿戴的服装、配饰、色彩,引进一般老百姓的日子中,但一同,也带来了不行预见的风险。“奢侈品”规模的“扩展”,引起许多观察家的斥责,以为这将带来更大的损伤,他们客观地指出,与男性顾客有限的爱好比较,女人对新款服饰的愿望几乎毫无沉着可言,更应遭到批评。
医学界鼓舞这种性别成见,它鼓舞各界人士加大对女人的斥责,由于她们的确是患病、受害的主体。所以,19世纪的医师和群众媒体联合起来,广而告之,运用《时髦的自杀》《车间里的逝世》等杂志,清晰指出时髦对女人的损伤。大多数中产阶级评论员特别关怀女人的时装是怎么损伤人体的,人们以为它是一系列疾病,包含内脏器官疾病的诱因。过紧的蕾丝、束身衣均可致病。尽管这类猜想不乏夸大之处,可是,所谓的时髦文明的确打造了许多难以梦想不合乎人体生理特征的东西。
维多利亚年代的鞋子,又窄又直,不分左右;19世纪40年代晚期,Jaques牌,法国;百图鞋博物馆,多伦多
鞋便是个绝佳典范。19世纪50年代前盛行一种“平鞋”,这种鞋子彻底不考虑双脚的形状及其对称性,没有左右之分。虽说对制鞋人来讲是个功德,节省时刻又省劲,但长时刻穿戴这种鞋子,会让脚部变形。在那个年代,男女鞋都是这样,鞋底窄得不行思议。为了投合其时的审美标准,取得一双细巧的脚,不少女人挑选用布条绑住脚趾,就像为脚穿上束身服相同,不是为脚挑选适宜的鞋,而是为鞋描写适宜的脚。人体的其他部分也遭受着相同的噩运,不得不屈服于一系列“批改”行为,改动“天然”形状。
19世纪60年代的女人盛行一种走路姿态,被戏称为“希腊式弯曲”:挺胸翘臀,将周身平衡和安危系于脚后跟。当然,不是每一位维多利亚年代的女人都会摆出这种极点的造型,可是,只需有人用这种姿态走路,一定会成为世人嘲讽的目标。维多利亚年代的医师和服装前史研讨学者把研讨重心放在机械捆绑方向,可是时髦带来的损伤远不止于此,大大小小的丧命事例占有着19世纪报纸杂志的头版头条。
歪曲的“希腊式弯曲”姿态,紧身束胸+裙撑+高跟鞋,《蠢笨》杂志,1869年;多伦多公共图书馆
不知道为什么,现代社会的咱们忘记了这些惊骇丧命的风险:有些衣料便是感染病源,或是留传有化学毒素;工人作业一个不当心,身上的衣物就或许被卷进机器,或许冒烟着火,连带着衣服主人也没有好成果。翻开当年的报纸或是医学杂志,林林总总的正告漫山遍野,劝诫人们当心传达可怕疾病的洗衣房:诱人的绿色裙子是用砷染的色,易使人窒息逝世;裙箍是用易燃资料做的,穿戴它有或许被活活烧死。谢天谢地这些事端都发生在曩昔,可是,只需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今天的时髦职业仍然荆棘布满,危机四伏。
丧命的鞋、围巾和短裙
接下来的三个事例标明,女人的穿戴装扮较男性美丽,因而面对更大的风险——事端也有性别之分。家庭、城市、工业环境在改动,而女人的穿衣风格,非但没能与时俱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反而愈加小看着装的风险。从前史上看,男性衣裤鞋帽首要用于显示权利,让他们在群众场合举动自如,安全无忧。反之,女人的鞋历来都是时髦重于有用。因而,林林总总的防水台和恨天高成为多起事端的诱因,着实不令人吃惊。这些鞋要么让人跌倒,要么增加了作业难度。现代时髦圈里最有名的为难事情莫过于1993年黑人超模纳奥米·坎贝尔(Naomi Campbell)在天桥上的一摔。其时她脚蹬一双蓝色的鳄鱼皮制高跟厚底鞋,为Vivienne Westwood品牌走秀。受过专业训练的模特儿穿戴厚底鞋都难逃一摔,对业余爱好者们来说,上街就更是苦差事一件了。一般情况下,穿这种超高防水台的成果,不外乎伤筋动骨,但在1999年,一位日本的保育员,由于穿戴高跟的软木厚底鞋,狠狠摔了一跤,摔坏了头盖骨,几小时后因抢救无效逝世。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超级盛行的超高厚底鞋被以为是形成事端事端的原因之一。尽管那时也有部分男性穿戴厚底鞋,1974年的某研讨却把锋芒直指女司机,他们将年青的女学生作为调研目标,显着透着性别歧视的滋味。女学生们在试验室里模仿开车,然后进行紧迫刹车操作。试验目标的搜集标准为“厚底鞋具有者,有不低于两月穿厚底鞋开车的阅历”。她们需在试验时穿戴厚底鞋开车40分钟,然后换上一般鞋持续试验。试验标明,厚底鞋无一例外地降低了刹车速度,并且在速度为每小时70英里的高速路段,即便穿戴一般的平底鞋,与一般路段比较,驾驭者仍需求额定滑行10英尺才干将车彻底停稳。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髦圈再刮厚底鞋风,相似Ginger Spice的这种黑红相间的水牛厚底靴遭到粉丝追捧。这种鞋底约6英寸高,关于警务人员来说,它们几乎是驾驭界的不定时炸弹,其风险程度等同于醉酒驾车或边开车边打电话。1995年,日本东京一位25岁的年青女士和伙伴一同开车从购物中心回家。由于鞋底厚8英寸,严峻影响刹车效果,车撞上了一个混凝土桩,副驾驭位上的朋友当场逝世。日本的交通法规已明令制止穿戴传统木屐或拖鞋驾驭,但大阪的差人表明,这份名单里还应该加上厚底高跟鞋。厚底鞋事端告知咱们,盛行趋势和都市日子并非协调一致。可是,终究谁该成为咱们问责的目标呢?闯祸的那位时髦顾客?仍是推进他们的时髦潮流和经济需求?
左:20世纪70年代,亮片晚礼衣厚底凉鞋,约1974-1979年,意大利;右:水牛厚底靴,1997年
20世纪70年代,复古风胜行,许多20年代的时髦单品从头登上舞台,其间之一便是长围巾——汤姆·贝克(Tom Baker)在系列剧《奥秘博士》(Doctor Who)里戴的那种,看着挺乖僻,针织质地。来自悠远星系的时刻之主戴这种围巾毫无违和感,但当越来越多的“俗人”仿制“时刻之主”的风格时,这种围巾带来了丧命风险。1971年,美国一位20多岁的年青母亲“乘坐缆车时,长围巾缠在对面过来的缆车上,被扯出座位”。《美国医学期刊》曾登载一篇文章,打击了这类长围巾综合征,该文现在现已成为一篇经典例作。文中说,这位不幸的女士“死于窒息,由于她被拖出椅子今后,被长围巾吊在了半空中”。也有幸运儿!同年,一位10岁女孩儿的围巾被缠在上山缆索上,另一位11岁的男孩儿的围巾被搅进雪地车的引擎里,还有一位花季少年折腰查看摩托车时,围巾卡在了发动机里。好在,这些人都保住了性命,仅仅面部多处严峻撕裂和擦伤。医师总结说,这类事端的逝世率高达45%,并且新的“盛行、时髦总在不断改写此类风险”,儿童更是高危人群。由围巾或是其他服装引发的事端时有发生。例如,假如外套的扣子卡进游乐场设备里,或许背扣式毛衣缠在游玩护栏上,一旦小孩钻回护栏内,滑倒在地,毛衣很或许会像“鞋带”相同勒住小孩的脖子,令他无法呼吸。1982年,科学家曾针对儿童的意外逝世事情翻开研讨,发现在合计233起致死事例中,19起死于衣服引起的事端,20起死于床布环绕事情。因而,高寒地带国家的许多校园和幼儿园出台方针,制止儿童佩带围巾外出,鼓舞运用简易围脖保暖。例如,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卫生部日前发文劝诫儿童关照类专业人士,“保证儿童不戴围巾、领结,不穿带有抽绳或过于宽松的衣服。”
2004年,英国艺人西恩娜·米勒(Sienna Miller)将波希米亚风从头带到时髦巅峰。这种装扮的窍门是,身着白色的村庄风格或吉卜赛风格的长裙。所以,商场上呈现了各种色彩、风格的棉质轻浮长裙,裙子上一般有一层层的荷叶边。荷叶边轻盈摇动,摩擦着脚部关节,看起来灵动心爱。可是,正是这种心爱的裙子,带来了严峻的火灾风险。2005年秋,在一位9岁女孩重度烧伤事情后,北安普顿交易标准协会发布了一条关于这种吉卜赛裙子的高危正告。同年,大不列颠默西医院烧伤科宣布名为“吉卜赛裙烧伤病例”的文章,由于仅在2005年一年之内,该专科就接诊了6原因吉卜赛裙子起火烧伤的病例。有两起这类事例,俱因事情的女主角打电话分散了注意力,一不留神,裙子起了火。其间一位女士的裙子是在跳舞时燃起来的,另一位的裙子则是被地板上的装修蜡烛点着的。这两位女士在事端发生时均未喝酒,能够扫除酒精要素。因而,梦想一下吧,不过是一条日常穿戴的裙子,款式也不算夸大,只不过由于布料有点轻飘飘,就引发了那么多起火灾,随意来点烛火就完蛋,好在咱们有现代医学,若是换在古代,有那么多稀奇乖僻、风险的服装,加上日子中充满的明火——可燃气体、木材、煤、蜡烛——风险系数岂不噌噌上涨?!
现代社会,事端发生后,差人、儿保专家、急诊医师,都会马上跳出来,劝诫和维护咱们。政府组织常常出台新规,制止出售有安全风险的衣服,防患于未然。例如,欧洲委员会下设RAPEX体系(非食物风险产品的快速警报体系),每周定时发布风险品名录,品种包含服装、化装品,乃至文身药水。只需产品具有“极大的风险”,就会被该组织明文制止。2013年,超越200种女人比基尼和帽衫,由于带有蕾丝和抽绳,或许致人受伤或窒息,被勒令退出商场,制止出售。纵观前史,人类对待意外事端的情绪在不停地改变。19世纪从前,时装的损害多在品德层面,而非医学层面。夸大的服饰,往往只呈现在上流社会。作为整个社会集体的小众,这些人成为漫画的主人翁,既能文娱群众,又能顺带起到教育效果。18世纪的一幅画作《假发之火》,便是一幅讥讽假发的佳作。
《假发之火》,铜版画,约1770年,安大略美术馆
画面描绘了一对配偶,在D’Alexandre皇家咖啡馆享用茶点。这家咖啡馆是典型的巴黎风格,有着巨大的玻璃橱窗。行人透过橱窗,就能看到咖啡馆内华贵时髦的男男女女。画面上,男主角正为同行的女伴摆开座椅,一派绅士风度,可是此刻,女伴头顶高高的假发,无意中碰到了天花板上的枝形烛台,被蜡烛一燎,冒出滚滚浓烟。服务员们吓坏了,他们搭起梯子,力争上游爬上去救活。配图的文字刚好相反,没有一丝怜惜:“浇什么水呢?这种愚笨的发型烧起来才好呢。”当然,实在的假发不行能有图上描绘的那么高,可是固定假发的发胶确属易燃物质。这幅《假发之火》为咱们供给了梦想的空间,将发饰的风险描绘无遗。可是,此画面世的几十年后,女人的衣饰仍未汲取前车之鉴,棉质衣物、广大的衬裙、塑料梳子……它们变身火引,将很多爱美女人卷进大火之中——死神来临。
从神话到实际:有毒大氅和化装品
毒,关于服装而言,是古已有之但乏人问津的一大危机。曩昔,衣服及化装品往往由有毒化学物质制成,但直至今天,人们穿的、用的仍是它们。正是这种对有毒衣物的惊骇,衍生出很多与有毒衣服相关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存在于各个时期,撒播于各种文明之间。只需吸入毒素,人体就会敏捷遭到损伤。有毒衣物是一件利器,是从古代接连至今的隐形杀手,它直接触摸皮肤,毒经过毛孔被人体渐渐吸收。可是,慢,不等于无害,前史和今天都告知咱们,人类无法剥离化学毒品和感染疾病的联系,只需一片被感染的布料,逝世就能在人群之中延伸。
时装贴画《巴黎形象》,约1830-1835年;《虚荣工厂的肺结核盛装》,1830年
19世纪从前,科学的毒物学和争辩术还未呈现,谈到毒物,人们很难说得清它终究是实在仍是梦想。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以为病便是毒,它经过难闻的空气传达,因而,只需带上一双香馥馥的手套,香水的浓郁气味就能够维护手套主人免受感染病的困扰。可是,手套这东西,能够被喷上香水,也能被喷上毒药。凯瑟琳·美第奇王后(Catherine de Medici,1519—1589)就被指控运用手套投毒。在拜占庭帝国,在这个跨过南亚与中亚,以及非洲撒哈拉沙漠边际地带的帝国的传统庆典上,人们需着“Khil’at”,又称荣耀之袍(Robes of Honor),因而这种长袍成为其时盛行的暗算东西。依照传统,收到这种富丽丝袍的人,有必要马上穿上这件礼衣,所以,两难的局势呈现了:“要么回绝承受这件或许被染上毒物的衣服,然后成为别人眼中的不忠之人;要么平静地承受并穿上它,然后静静地等候或许到来的死神。”
尽管毒物不同,但对维多利亚年代的人来说,许多腐蚀性的化学药剂也像神话中的毒液相同,经过热和汗水激起活性。不管是创造这些试剂的化学家,仍是染布工人、缝纫师,都深受其害。当然,首战之地的受害者仍是顾客。涅索斯的神话不断演出。医学界最威望的学术刊物之一《柳叶刀》(The Lancet)困惑于为何读者读到“袜子或内衣使人中毒”这类文章时总是体现出极大的不信任。“或许,这类文章总使人联想到神话故事——比如赫拉克勒斯之死一类”。一位法国医师曾写道,毒神话变成了毒科学,“就像是涅索斯之袍,被人从梦想著作中,直接拉入了实际。”
《利卡斯向赫拉克勒斯献衣》(1542-1548年),荷兰国立博物馆
今天,人类用毒的技术日益增强,特别拿手用毒品帮自己变美。肉毒素由肉毒杆菌繁衍发生,是人类国际已知最丧命的病菌之一。肉毒素经稀释后,可注射到人体面部,使面部神经瘫痪,然后平复皱纹。这种做法现已被大多数时髦教主们承受,乃至连一些政治首领也选用这种办法“永驻芳华”。咱们或许以为,化装品含铅的问题,在伊丽莎白年代之后就现已得到了处理,可是实际上,化装品的时髦“进化”之路绵长弯曲,即便是今天,口红中含铅的问题也未能得到处理。
文艺复兴时期,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常常在脸上涂改厚厚的铅粉用于美白,这种粉被称作“威尼斯铅粉”(Venetian Ceruse)。由于“铅”能使色彩均匀透亮,创造出令人渴求的“白净”的皮肤。几个世纪以来,铅一向被用在各种化装品中。涂改上铅粉的皮肤,与劳动人民日晒雨淋、又黑又糙的皮肤天壤之别,还能进一步着重碧眼儿的优越感。这一时髦一向接连到维多利亚年代,彼时医学界总算将视野投向化装品范畴。一份医学陈述的呈现,曾直接导致纽约某品牌化装品生产商被告上法庭。1869年,美国医学协会的创办者之一,刘易斯·塞尔(Lewis Sayre)医师接连救治了三位年青女士,她们都是在运用了莱而德(Laird)品牌的“开放芳华”系列化装品后,身体开端变得极度衰弱,刘易斯医师将此种病症命名为“铅麻木”。该产品的广告声称,该产品具有美白、去皱,使皮肤润滑的效果,可是除此以外,它还具有致残效果。三位女士大约每月一瓶,在接连运用该产品两到三年后,手部肌肉麻木瘫痪,“枯瘦如柴”。其间一个女孩年仅21岁,显着满足年青,底子不需求用什么“开放芳华”的产品。
莱而德品牌“开放芳华”产品广告,1863年;19岁患“铅麻木”的女孩图,因运用“开放芳华”产品手部肌肉麻木瘫痪
该产品的广告和医学杂志插画,好像两个极点的对立面,一方描绘“高效的美容”,另一方则描写“高效的致残”。广告中,女孩高雅地翻开手中“液体珍珠”的盒盖,然后涂涂改抹;医学插图里呢,只需一个无头的患者,两手歪曲,无力下垂。现在,咱们称这种病症为“腕下垂”或“桡神经麻木”,致病原因便是铅中毒。插图中19岁的女孩不能“吃饭、梳头,连一根针或是衣物上的一颗扣子也拿不动,实际上,她的手什么也做不了。”好在经过几个月的药物医治和“电疗”,经过在手上植入假体,三位女士“幸运地”恢复了。尔后几十年间,该品牌产品持续在市面上出售。咱们能够经过19世纪80年代的广告看出,该品牌向顾客声称,产品经美国卫生委员会检测,“彻底不含任何有害物质,不损害人体皮肤和健康。”
1875年上市的美国粉饼品牌泰特洛(Tetlow)的“SwanDown”系列,从前风行一时。该产品以“安全”作为卖点,外包装上直接印有“无害”两字。品牌创始人亨利·泰特洛是英国人,移民费城后,成立了一家化装品及香水公司,大放异彩。泰特洛的品牌之所以取得成功,从表面上看,在于他发现了一种廉价的美白代替品——氧化锌(这种配料现在仍用在防晒产品中),替代了前期化装品职业运用的有毒物质。所以,本来买不起化装品的一般妇女们,也能买上一两盒胭脂水粉了。靠着这些人,亨利·泰特洛发家致富。这款粉盒内包装上印着一只天鹅,它悠闲自在,浮在水面上,湖水下方,有这样一行标语,“其他粉饼来了又去,只需SwanDown伴你永久”。后来,我从古玩商那里买到一盒未开封的SwanDown,并送到瑞尔森大学试验室进行检测。试验成果让人笑不出来:这种粉饼中的确含有锌,但也含有很多铅粉。泰特洛的商场宣扬无疑具有极大的欺骗性,SwanDown本应起到温和美白的效果,可是,长时刻运用该产品,其间的铅粉或许经过血液进入肺部,在人体内堆积,然后,“伴你永久”。惋惜的是,你的永久不在脸上,而在骨头里、牙齿中。
“无害”SwanDown粉饼,含铅,约1875-1880年
前史上,这样的有毒化装品不乏其人,令人毛骨悚然,可是,铅作为染料的重要质料,今时今天,其损害仍然是一个无法处理的大问题。铅为重污染物,法令明令制止将其用作化装品配料,因而咱们很难在口红的配方表上看到这个成分。口红或许被吃进嘴里,唇部皮肤又薄,有毒物质特别简单经由唇部被人体吸收。尽管法令规定,只需产品含铅,不管含量多少,均为不安全产品,可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该机关担任标准化装品安全)表明,就口红而言,如今还没有肯定安全的产品,由于铅仍被“有意”地参加唇膏之中。2011年,FDA检查了400支口红,成分中无一例外含铅。
别的我得说,这种风险还有“性别特征”。许多国家的健康与安全的相关规定,将化装产品清晰区域分为两类,一类产品监管力度小,首要用于女人,称为“美容”类产品,包含化装品、染发剂等,另一类产品监管力度较大,称为“洗护”类产品,包含洗发沐浴液及香水香氛。这种显着具有性别歧视的条款疏忽了一个实际,那便是,作业及交际环境要求女人化装。因而,尽管从古至今,男性因时髦而受害的事例不计其数,可是,就现代社会而言,社会及科学调研的要点,应该更多地放在那些至今仍被要求穿戴时髦的集体,即女人身上,这样,你才干看到接连至今的风险。
本文书摘部分及图片节选自《时髦的受害者》一书导言部分《时髦的逝世圈套:实际?抑或故事?》,限于篇幅对原文进行了删省,经出版社授权发布。